敏捷與DevOps

BizDevOps 力量:從需求轉換到團隊內外溝通

BizDevOps 力量:從需求轉換到團隊內外溝通

溝通是一切的起點,而最有效的溝通在於面對面 BizDevOps 的目標在於讓商業人員、管理人員和工程師能夠有一致的目標,並且在具備共同認知的情況下協同達成目標。為了能夠達成目標且提供客觀的基礎,資料驅動是必要的方法,透過資料我們可以將產出、任務、需求、流程和商業關係聯繫起來,從而能夠透過整體的角度來思考需求並且制定權衡的政策。 有了權衡的政策,下一步便是找出需求和制訂計劃,並且透過團隊的工程能力來實現需求。這一連串的過程涉及了不同人事物的溝通和資訊交換。單純地透過文字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將彼此對齊在同一個認知上,需求的利害關係人必須面對面地確認和協調需求的樣貌。 基於面對面的溝通也才能有效地勾勒出需求的輪廓並且找出具體的實例來協助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運用自身的能力來實現需求。 完整的團隊仍然是一個關鍵要點 傳統組織按職能區分人員結構,這讓組織人才的技能得以深化且經驗得以順利傳遞,但這也使得面對面的溝通變得困難,甚至是讓不同職能的人對齊組織的價值目標也變得困難。畢竟每個人都專注於一整件事情的某一部分,對該部分負責也對專責的技能負責。 為了突破這種僵局,思考如何在組織內按照價值目標組建一個 5~15 人以內的完整團隊,就變得關鍵,但只是把一群人集合起來就想要獲得一個高效的團隊,這仍然是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個性和各種不同會讓新組建的團隊深陷在風暴中,難以逃出,所以想要讓團隊快速脫離磨合期並且持續改善成長。團隊務必找出: 團隊協定: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方式 任務標準:處理事情的標準 透過找尋協定與標準,會幫助團隊更加了解彼此,並且知道團隊內的障礙。 一個團隊就能夠頂全部的產出? 除非公司自行開發的資訊軟體很少或沒有,而且也不太使用軟體服務,否則單靠一個小團隊就要面對各種問題,恐怕團隊也會隨著組織的增長而慢慢吃不消。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組建一個有機的大團隊! 有機的大團隊以拓樸的角度看待每個自組織的小團隊,讓大團隊中的各種能力可以發揮在必要的目標上,而且也不會因為強迫拆分所造成部門牆導致價值目標的破碎和工作依賴所造成的浪費。 不過,就像團隊內需要有協定與標準!團隊之間也需要有協定和標準,以便讓各團隊之間可以快速地進行協作達成目標。團隊期待他人(團隊)與其合作的方式和標準就是團隊的 API。簡單說就是團隊的使用手冊 不管組織是透過自組織方式來組建各種團隊還是透過組織情境與需求來組建團隊,我們都可以透過團隊拓樸1的概念來思考。按照《Team Topologies: Organiz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Teams for Fast Flow》一書中所言,組織裡的團隊按照其交付內容的質性可以分為四種基礎類型:

繼續閱讀
FinOps 框架(2024 最新版)

FinOps 框架(2024 最新版)

由 FinOps 的權威機構:FinOps 基金會(FinOps Foundation, F2)所訂定的 FinOps 框架在 2024 年迎來了改版,包含更新 FinOps 一詞的定義[1]、擴展參與和關聯的角色等,而最大的變動在於簡化 FinOps 框架中的實踐領域,並更完善各實踐領域下所需具備的執行能力[2]。下圖是 FinOps 基金會官網最新版的框架總覽圖: 資料來源: FinOps 基金會官網:Framework overview 重點更新:FinOps 定義 早期的時候,雲端的財務管理包含了使用 Cloud Cost Management(雲端成本管理)、Cloud Financial Management(雲端財務管理)一詞。 (2021): “FinOps is an evolving cloud financial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cultural practice that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get maximum business value by helping engineering, financ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teams to collaborate on data-driven spending decisions.

繼續閱讀
最後負責時刻與 Cynefin

最後負責時刻與 Cynefin

在許多場合談到最後負責時刻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引來質疑和訕笑的回應。 說到底只不過不想決定;做了再說講這麼多 最後負責時刻(Last Responsible Moment, LRM)指的是延遲決策造成的代價高於決策成本的時間點。簡單說就是期望在擁有最多必要資訊且還有賺頭時來進行決策,以便讓決策最貼近解答。只不過這個時刻往往是答案呼之欲出的時間,再不做出決策,那就是被決策了!理論上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甜蜜的決策點,然而回到了現實,最後負責時刻彷彿成了拖延病或衝動的理由。 最後負責時刻聽起來很簡單,但基於這個概念做出決策前,其實有兩個要件需要思考,分別是:決策情境和資訊取得方式。 當處在「繁雜(Complicated)」的決策情境時,決策者可以透過分析資訊來了解該採取何種行動,而且在此情境下,想要收集哪些資訊和如何收集是相對清楚的,這是因為因果關係仍然可以理解。因此,最後負責時刻在這樣的情境下有最大的效益和清楚的時機點。至於「明確(Clear)」的情境就更不用說了,相關的資訊可能在映入眼簾的當下就已經清楚明確,而手邊也早有應對之策。從得知到決策到採取行動或許順暢到連決策者都沒有感覺到做了決策。 當情境變得模糊不清且「複雜(Complex)」時,資訊取得的手段往往需要額外採取行動,而無法單純靠既有機制來收集足夠的資訊。比方說,需要透過 MVP 或 A/B 測試來了解真實情況,然後再依據結果來做出最後的決策。這個時候會出現一種先行動再決策的直觀感受。如果決策情境進一步複雜到「混亂(Chaos)」狀態時,打帶跑的現象就會更明顯,而且被推著跑的感受也會跟著明顯。在這些情境下,行動被提前至最終決策之前,甚至最終決策的樣貌都慢慢不易被描出框線。決策和行動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而使得決策就像是被拖著,然而這卻是情境使然。最終,決策者仍需做出決策,而且必須加緊速度在嘗試仍然有效前做出決斷。 尚不論 Cynefin 的中央區域,其四種情境也只有「繁雜」情境在感受上有較為清楚的決策時刻,其餘要不是過於明確要不就是需要多試試。這讓最後負責時刻感覺起來顯得就像是遲延決策、沒有決策或不用決策做了再說的代稱詞。 在當前的商業與科技進展下,VUCA 就像是一種常態。最後負責時刻其實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和原則。它能夠降低決策風險,讓組織更容易適應變化。決策終究是要下的,只是有時它需要一些前期的準備。與其埋怨決策被拖延了或沒人要做決策,倒不如思考如何提出一些行動來獲得更多資訊,以便最終決策的進行。不過有時團隊成員對於決策者的不耐煩有可能來自於資訊落差,所以身為決策者應該讓成員了解事情的梗概並且保持必要資訊的透明,而不是忍著而最後成了團隊的瓶頸點,這不僅無法提升決策效率,也會傷了團隊的凝聚力。 –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如何導入 DevOps,並且追尋持續改善,那麼 CPHT 的豐富經驗和能力將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 了解更多: https://www.cpht.pro

繼續閱讀
無法貫穿的領導力

無法貫穿的領導力

這次訪談的對象很有趣,為什麼有趣呢?主要是因為受訪者是一家證券商的乙方,而此次談論的主體卻是甲方。受訪者並不是因為想八卦或吐苦水,倒不如說他展現了對於甲方環境的認同感。究其原因或許是配合的時間長而且甲方在領導上也有獨到而體貼之處吧!?不過再深入就變成相談所八卦了,讓我們趕緊來聚焦一下今天的主題吧! 一如常見的配置「業務單位是需求方,IT 單位是實作方」,而這樣配置也出現了一如往常的問題。那就是需求模糊和實作衝突與延遲的狀況。不過,幸運的是甲方領導者對此有所認知,並且也公開支持透過迭代和需求規劃調適等方式來處理,而且還為此制定了需求拆解和評審的機制,然而不幸的是這些做法最終卻在現場撞個粉碎,沒有產生具體的效益。 日子仍然一如往常 價值總會在情境轉換時產生失真和磨耗,透過敏捷的方式能夠讓團隊聚焦於資訊充足且重要的需求上,但這一切都需要商業和工程雙方的搭配 才能夠達成。這不只是工程上的最佳實務做法,也是實現商業價值的最佳實務做法。雖然受訪者單位的領導者支持相關的改善,然而在訪談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幾個問題: 商業端最高主管高於工程端最高主管,使得商業端與工程端的衝突並沒有對等的糾紛處理平台,而且也會使得技術人才從組織中流失,或者只寧可轉往做人和商業方向前進,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這種情況對於高度依賴資訊系統的商業體來說是相當危險的事情!這意味著組織裡的資訊系統會因為人才經常性流動而無法培養出具備技術且熟稔該系統的人員,進而使得組織在資訊系統危機處理上相當脆弱。這種不對等狀況也自然會反應在需求分析與調適上,畢竟商業說了算,而且研發人員的經驗相對資淺也難以做出合適判斷。 有條件地忍讓無法為改善做出調整的人。在組織中進行改善是一件涉及所有利害相關人的活動,所以不僅要謹慎地確立目標,而且也需要堅持目標。如果會因為組織中某些較為資深或任何具備特殊條件的人而有所轉彎,會使得其他參與者傾向取得特殊條件或推託執行。改善就只能往失敗的方向前進。 比較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了敏捷萎縮的狀況。由於長時間無法達到改善目標,而開始改採評審和各種細節規則的管理措施。倒不是說評審或細節管理不好,而是當制度的設計無視遵守者所處的決策情境時,就會導致制度失效、時間浪費和心理不安全的情況。雖然上述的狀況不容樂觀,但受訪者仍對於所處環境和工作抱持著熱情。訪談就在一來一往過程中接近尾聲,而我們也為訪談過程中的疑問提供了解答和一些改善舉措,並且約定後續保持聯繫來繼續提供建議和支持。 –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如何導入 DevOps,並且追尋持續改善,那麼 CPHT 的豐富經驗和能力將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 了解更多: https://www.cpht.pr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