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治理(Governance),大多數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流程、簽核、惱人等待與時程拖延等那些讓人提不起勁的事兒,但偏偏這些要求都是來自天上避也避不了,只能無奈含著淚,進行著說不上認同的流程🤮

組織在面對治理的時候,常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在遭遇外部事件或內部事件後,就逐漸增加治理活動,先不論員工是否喜歡,對組織最大的影響就是價值交付的能力,而這也是組織競爭力的基礎。治理是企業內進行任何活動都無法免去的要素,畢竟它確保著組織的願景與目標,但如何有效地運用治理達成企業目標,同時又能讓創新與響應變化保持彈性,而不是迎頭痛擊成長的機會呢?考慮一下最小可行治理 (MVG, Minimum Viable Governance),相信這個概念一定能為您帶來啟發與裨益。

首先! 什麼是好的治理呢?

好的治理就是讓公司內的生產活動(包括專案、產品等)能夠在組織應允的人力、物力等資源情況下,被成功的交付,達成預期的設定。治理的目標是保證公司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確保組織有效地利用資源,達成所設定的願景與策略。治理活動通常是由公司內的XX委員會或PMO等團體進行,而主要的管理點則由公司內的高管們來進行授權,以便讓整個治理能實質落地。另外,治理相關的資訊都應該被充分地描述與解釋,並且文件化,以便讓員工取得一致的共識。

因此,在考慮治理又希望能夠降低治理成本時,應該要思考的是 — 所進行的產品與專案需要滿足組織相關利害關係人哪些需求,而這些需求又重要到讓您深刻地銘記在心,值得日以繼夜地為它苦惱! 以下條列一些思考治理時的一些關鍵要素。

治理的關鍵要素

1. 願景一致

這邊的所謂願景一致,有幾個面向。

  • 第一個面向,產品與專案的主要負責人,需要確保產品與專案的願景與公司原本的治理目標相符,並且能夠循著被預期的治理活動進行,進一步讓所有利害關係人買單。
  • 第二個面向,願景如何落到團隊中每個成員上時,而且是否體現結果上的一致。
  • 第三個面向,更高階的管理人員由於能觀察到公司內所有的生產活動,因此必須確保所有專案與產品與公司策略方向一致。這邊的重點是方向上的指引與關注,但並不是進行管理!因為其結果一方面會降低團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則會讓整體生產活動效率低落。組織內不同角色有不同的關注要項,多給組織內的專才一些信任,往往好處會大於專案失敗或遲延所帶來的懲罰。

2. 理解不確定性

大部分的組織對於預算的審定與安排大多按年,或者是按專案初期規劃,一次性的配置預算。根據 2019 Gartner Research,有 89% 的專案是採用傳統的預算編列方式,但根據 PMI Research,2019 年的專案中,也僅有 20% 的專案真的在錢與時間上準確。實務上,不管是因為怎樣的理由,我們很難看見因為採用敏捷,在專案上的預算編列就有所調適,最終您仍要落到鉅細靡遺的前期計畫,然後期待一切都對。

對於一個新產品來說,這樣的狀況也不會有太多不同之處,然而新產品所面對的不確性有時更大,此時組織是要站在掐掉它的立場,還是促進它的立場呢?是說要保持一顆慈善的心,無邊無際地支持,顯然是不會有人這樣做。但實務上,可以對資源供應採取百分比閥值的方式來進行安排。進而在能容受範圍上,滋養創新。比方說接受某一比例的浮動與不準確,而當大過一個比例值時,比方說 30%,則改採一些更為積極的評估。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團隊成員,明確了解風險的觸發點,並且在正確的時間點啟動一些反應機制,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對新產品發展產生不必要的干涉。

3. 齊心協作

產品的主要負責人除了責付願景與驅動合適治理發生外,也應該積極地融入整個團隊,參與展演與相關的狀況彙整,了解現況。在適當的時間點,對願景與治理的方式,進行一些調整,也能基於此積極地與利害關係人保持聯繫,而進一步減低不必要的干擾。治理的內容與目標並非不能調整,只是不管是組織層面或者是專案產品層面,它都是相對穩定的因子。然而當市場反饋不如預期,或者產生巨變時,一昧地守住原有的目標,有時是等不到守得雲開見明月。只有積極地去分析和反應市場,才是正途。

後記

治理要不是讓人一頭霧水,就是讓人備感壓力。既讓人頭暈也讓人目眩,然而治理保護的是公司之所以為您所認識的那間公司,並且讓營運能持續的重要方式。與其去畏懼一個本就該存在的東西,不如試著為它找到更好的作法,這樣可能更為積極一點。至於有沒有系統的方式維持治理一致性,又能讓創新快速展開呢?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VeriSM 便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與作法。我們會在後續分享中,陸續地為大家解釋這些概念和作法,希望能夠讓所有讀者既能保持創新動能,又能穩固公司營運!